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

 

原文:

  尔时观世音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世尊。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,于时有佛出现于世,名观世音。我于彼佛发菩提心。彼佛教我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。

  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。所入既寂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。如是渐增。闻所闻尽。尽闻不住。觉所觉空。空觉极圆。空所空灭。生灭既灭。寂灭现前。

 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。十方圆明。获二殊胜。一者,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,与佛如来同一慈力。二者,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,与诸众生同一悲仰。

 

 

 

解读:

 

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

  在开始听的时候,声音如瀑流一样相续不断,专注于声音而忽略其他的一切……

  流,即是相续。入流,即专注于相续不断的声音之流。自然界的声音是相续不断的。当然,也可以理解为,“持续的专注”或“持续的听”也算一种流。具体应该依照哪种?我们可以先体会一下,哪种更容易进入,哪种更有感觉,你就用那种,每个人不会完全一样,适合你的,就是最佳的解释。

  亡所,即是忘记或忽略外界,“所”就是外界的一切,当我们处于环境之中时,我们是眼耳鼻舌身意是一起同时运用的,所以也无法专注在某个“功能”上,这样心就是很散乱的,现在我们要专注于听,对其他的一律忽略。

  能所,是指我和对境的区别,“能”是指内心,比如能听,是指人本身有这样听的能力。所听,是指听见了什么。所以“所”是指外界,而“能”是指自身。

  多数情况下,人在比较安静时,反而听见一个细微而“沙沙”声,犹如蝉鸣或如海潮的声音,没有节奏持续不断,这个声音也可以叫流,当听见这个声音的时候,说明你已经比较静了。听着这个声音反而是更容易静下来。持续的听这个声音,就越来越容易的听见,即使行走在闹市,当你想听时,也会立刻听见。而听见这个“沙沙”声时,就是你进入安静的标志。这也属于“入流”。

  闭着眼睛的时候会更容易,刚开始倾听的时候,为了简单一点,也可以专门选取听“一个”声音,而不要听所有的声音。在海边听海潮声,在河边听水流声,树林里听风声,在家里听电风扇的声音,钟表的滴答声等等。

  钟声,木鱼声,箫声或古筝古琴等等是比较空灵的,针对这一个声音而练习……

  每当你一专注于听,就感觉明显安静一些时,这时进入第二阶段……

  

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了然不生

  这样就进入一种相对寂静的状态……

   

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。

  这样修持,这安静会逐渐增长,越来越稳固和容易,此时会发现,所有的声音都是外物,声音是声音,我是我,两者可以分开。感知到声音是外物,当声音是外物的时候,你和它就没有什么关系。外界仿佛被抛弃或忽略了。

  就象隔岸观火,对岸的火,不对你造成任何影响,同样外界的声音属于外界,也不再影响你,而在没有了解这点之前,人们听见声音时候,会完全投入声音之中,而把自己忘记了。但现在你可以把所有听见的“所闻”完全的独立出去。 

 

尽闻不住,觉所觉空。

  所有听见的一切,都成了外界的,和自己无关,外界被忽略,此时会觉察到“听”的存在……

  声音和听是完全不同的,声音是外界的一个具体的东西,而听却仅仅是一种功能。比如当你要听清楚什么,就会侧耳……这时候,最容易觉察到“听”和“外界的声音”是完全不同的。

  不在意外界的一切之后,只剩下听……体会一下这个状态。

  此时的听可以描述为“觉”。觉的意思是,单纯的听,专注在听,而不管是否“听见”,那么这样其实聋子也是会听,如果聋子专注听那个“寂静(无声音)”那么他也会开悟。

  所以“听觉”这个词,就用了觉,视觉也是一种觉,触觉也是一种觉……其他类同。

  对你来说,视觉可以关闭和开启,睁眼时就看,闭眼时,自以为看不见了,而听觉始终在开启的状态。那么听(或者闻)这个词语是指侧重外界声音的,而觉是指不带声音的,只是单纯的听(这个动作或状态)。

  当你认识到“觉”这个状态时,会发现觉和声音一样也是属于外界的。只是声音更靠外,而“觉”相对的稍微靠近自己。这就象“声音”属于街上的东西,而“听”属于你房间里的东西,觉依然不是你自己。

  很显然觉的后面还有一个“觉者”,谁在听?觉是从哪里发出的?当你寻找这个觉的源头的时候,就空了,没有一个能觉的人在后面,没有一个能觉的“我”在那里……

  这就是觉所觉空,即发现“觉”属于外界时,“空”就出现了。

 

空觉极圆,空所空灭

  虽然空了,但“觉”依然在发生着,明明了了……

  没有一个“我”在里面——“无我”的空,但奇妙的是,觉照样在进行中,空和明了的这两种现象同在,觉本身也无具体的形象……这种感觉很美!

  初“空”时,在第一瞬间,往往就跳进去了,但多数情形因为习气的原因,又另一瞬间,从空的境界里又回来。这样可能会有两种现象:

  第一种,空成为你所发现的一个外境。外境的、可以被观见的空,依然是外界的,属于对境,在观见到对境的空时,让“所发现的空”和“自己为空”这两者自然的合二为一。这是个极细微的区别。

  另一种,时而能空,时而不能空,这两种区别是比较明显的,通过继续修习,就会最终进入一直空的境界。

  上面两种都属于“空所空灭”……

  开始是“发现”无我的空,但“所发现”的,依然是外界,属于外物。转而出现——空在觉、在听,这样的一瞬间转换也是空所空灭。就是比较彻底的。

  此时,随着源头这个“耳根为空”,原来的那些属于外界的觉和声音,很奇妙的都一起空了,“本质”深入到在所有现象中……

 

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

  此时生灭的假象就消失了,这即是终极的寂灭或叫涅槃……

 

  文字十分匮乏,所表达的东西有限,多去听,让自己进入相对的安静,继续保持和前进,然后再边听边体会,就很容易领悟到,要在实践中体悟。有一些人可以一瞬间到达,有一些人通过听一段时间,也可以到达……

  总结这个耳根圆通法门,可以简单的说明为:

  1,先听见声音,觉知到声音是外物……

  2,觉知到听(或觉)也属于外物……

  3,显现那个谁在听,或谁在觉……发现觉者为空……

  进入空的境界里,一直到十分自然……

 

 

 

经文点读

 

  “彼佛教我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。”

  这个“闻思修”不是我们平时说的闻思修,这里的闻,是特指“倾听”。当我们倾听的时候,很自然的,就变得安静,这就是为何孩子们在睡前都喜欢听故事,在听的时候,忽然变得安静了。而这种安静带有一种接近本性的美感,所以儿童总是迷恋于听故事,即使同一个故事重复也没有关系,他能体会到这个心境。

  “耳根有一千二百功德

如耳周听,十方无遗。动若迩遥。静无边际。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。

  就像耳朵可以听四周一切地方的声音(不会有前后方位的局限),不同方位同时发出的声音也都能听到而不会遗漏(不会有时间先后的局限),既可以听见“有声音”也可以听见“无声音”,(不受有无的局限),既可以听见近处的,也能听到远处的声音(不会有远近距离的局限),在倾听时极容易进入无边无际的心境(不会有边界的局限)。相对视觉“看”的功能,听觉具有更完美的功德。

  这是指什么呢?这是指当我们倾听的时候,更容易感受到空,并且“空”得更加圆满无碍。那么你可以试试。你看眼前的虚空,则仿佛有一些细微的局限在“前面”的感觉,但如果听听虚空的话,则一瞬间仿佛充满四周(身后的也十分清晰)……

  从难易程度来说,倾听是更省力的,属于被动的,从外界向内里收纳(相对人们习惯往外攀缘),更接近无为,更容易觉知到本性。

  尤其对初学的人,这个差别更明显。

 

 

 

其他从“听”入门的方法

 

从听觉进入……

  找一个声音,倾听这个声音,只是单纯的听……

  只这样单纯的听的时候,保留这个倾听的动作,而忘记声音。此时会忽然变得安静,听但忽略那个声音,只是停留在这个倾听的动作。

  不去留意所听见的什么,但听的动作还在,和视觉是类似的,我们在听的时候,也有三者存在,听者、听、听见的声音,如果我们能区分这三者,就会变得智慧,能听见的声音,是外物,它吸引我们的注意力,让我们远离了本心,而停留在外,变得攀缘和贪婪。执着外界所见和所听,就是贪婪,贪婪总是往外。

  那么在听的时候,此刻,我们尝试不去留意声音,只是保持这个听的动作,留意这个听,正在发生,此情此境,正是一种觉的状态,如果此时,又观照了一下内在,是谁在听,这就是一个完美的领悟,当你知道是谁在听,也同样会知道念佛的是谁,禅宗公案的很多案例,都是从这个入手让人领悟。

  三者被你分的很清楚的时候,听者、听、和所听见的声音,三者同在的时候,这就是你的三轮体空,三者都是空的,声音是空的吗?声音的实体在哪里?你从哪里能抓出一个声音出来?找不到,抓不住,忽然而来,又忽然而去,只是因缘起落,似乎没有留下任何踪影,感悟这种如海市蜃楼一般的品质。

  听,这个现象正在发生,你如何寻找到“听”在哪里,若在,听所在的具体位置在哪,聋子也会在听,听也会发生,只是聋子听见的是“无声音”,他听见的,是一个“听不见”。他听了,聋子其实听了,所以才没有听到,不然他怎么知道自己听不见?听到,或者听不到,是一个结果,但听是可以发生的。

  同样的,一个瞎子并不是不能看,他可以看,只是看不见,他看见一个“黑暗”,其实他是可以看见的,但他的妄想误以为自己看不见,聋子也是类似的。

  无论有没有耳朵,都不影响去听,听就是一种心境而已,这个听的心境是空而没有实质的。甚至你可以用脚跟听,脚跟可以听吗,你努力去听就是了,听仅仅是一种动作,听这个现象本身,并不关心是否听到。当你关心是否听见什么,很关心看见了什么,心已经攀缘在外。心已经被迷惑了。

  当你舍弃了声音,但又保持在听,顺着听,往内走,去找一个听的源头,听一下是“谁在听”,父母在房间里说话,甚至他们在做饭,我们是可以听出来的,有人在走路,有时还能听出来他们是老年人,还是年轻人在走路,既然我们能听得出,谁在那里做什么,同样你可以听听谁在你的身体里听……既然听正在发生着,那么谁在那里听呢?此时,你会发现,听者是空无的。虽然空无,但不影响听的功能继续发生。这就是奇妙所在。

 

从倾听寂静进入……

  倾听寂静,这个方法是先找到一个声音,然后等这个声音消失之时,继续保持听的动作,继续听着那个声音的“消失之后的寂静”。那么这时你可以找一个木鱼,或者寺院的钟声,或者一段钟声的录音,或者听着闹表之间的滴答声,这些声音都可以帮到你,从连续发出的声音之间,有一个空隙,那个空隙就是寂静,在听到这个寂静的时候,人的心也寂静了,有声音时,会住于声音,声音消失之后,人们则无法住于声音,而这时,就强迫自己进入了“不住声音”的听……

  不但要听见声音,还要听见声音之间的空隙,两者都要听到。

  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,被叫做,“闻所闻尽,尽闻不住”,“闻所”,就是指声音,外界的声音被称为“所”,闻所闻尽,就是听那个声音的尽头,听那个声音的消失,尽闻不住,可以翻译成,“所有听见的,都不留意”,也可以翻译成,“听见声音和声音过后的寂静都不留意”……

  当外界的声音和寂静,都不留意的时候,此时就剩下单纯的觉……所以后面就说“觉所觉空,空所空灭”……单纯的觉,并不是终极,觉,只是报身,谁在觉,才是终极,最美的耳根圆通章,是这样描述的。

 

从倾听犹如海潮的沙沙声进入……

  在比较安静之处,当声音“忽然”很少,环境比较安静的时候,人的听觉里,会传来一个细微的“沙沙”声,持续不断,犹如音箱里的通电时的背景噪声,或者像夏天的蝉鸣,又像是海潮的声音,没有节奏,持续不断。

  在寂静的环境里,容易出现这个声音,嘈杂的环境里则比较难,睡前熄灯之后的一瞬间,比较容易听见……

  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历中,多次的听到过,但因为能听见这个声音,只是偶尔的因缘才被发现,所以极少有人留意,更不懂得可以利用这个现象修行。一旦你听见了,并懂得在什么情境下能听见。一直听,持续的听,行住坐卧中保持。心越来越静。

  有人称呼这个声音叫天籁之音,但“海潮音”的描述是更确切的,这个声音只是个手段,在听见这个沙沙声之时,“反闻闻自性”,即去听一下,是谁在听这个沙沙声。

  听者具体在哪里……

  谁在听?有一个具体在“我”在里面听吗?

  如此,通常你会发现“无我”的境界一瞬间现前。

  实际上,这是很容易的。因为这个寂静时才听见的沙沙声给你做了铺垫。让我们做好了准备。

  当在禅坐的时候,有人会感觉声音在打扰到自己禅修,这是住于“声音之相”的现象,此时则要感觉这个声音穿过了身体,并没有在身体里停留,声音穿过身体而自行远去,和我无关。这样就会超越声音的干扰,也很容易在瞬间感悟到“诸法无我”。

  人们被声音打扰的原因是,他误以为声音是直冲自己来的,又误以为声音进入身体停留在那里,其实不是,声音只是过客,路过而已。

  声音是弥漫的,整个虚空里都充满了声音,声音不是一条线,不是专门冲某人而来,它是一个波浪,弥漫过去就自然消散。

 

 

返回主页  返回上页